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作为写作的文学批评(2)

来源:数理化学习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13 13:4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我看来,当下文学批评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文学批评的写作回不到文学本身。 回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包括诗话、词话、点评等等,各有其文体特点

在我看来,当下文学批评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文学批评的写作回不到文学本身。

回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包括诗话、词话、点评等等,各有其文体特点,但一脉相承的基本显著特点就是精读文本,文本批评。品评者远兜近转的分析、赏鉴甚至考据,终究紧紧围绕文本本身,都在努力探究、理解和阐释作品中的曼妙和美好。“五四”以降,新文学全盘西化后的一个重要后果就是文艺理论、文学批评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和批评实践大行其道,文学批评越来越远离文本,社会历史批评立场和实践渐成主流。西方形式主义批评强调深入文本的精准探究和剖析,但形式主义批评归根到底是仍根植于西方哲学本体论的思维方式。面对一个故事、一部小说、一层人物关系,中国传统的思维惯性和关照方式,是在强调这故事、人物、小说同此在的生活和阅读是什么样的关系。对中国人来说,它是什么不重要,它和自己的关系才是中国人愿意关切和探究的,而不是西方式的那种本体性追问。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越来越学院化,及至现在,学院批评已经成为当下文学批评的主流,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写作的资源和人员大都集中在高校人文院系和社科院,各级作家协会和文学期刊多少也有一些,但比例很小、且越来越小。学院派文学批评,其研究和写作主体为受过多年专业教育和学术训练的学者、教授,面对文学作品时,研究方法和行文方式重学理、强调学术规范。高校系统的学术规范、文本范式、考核标准的严正、缜密和标准化体系中,原本与文学作品密切相关、血肉相连的文学批评,日渐学科化、标准化、学术化。

读这些学院派的论文体批评,我的一个突出印象就是:文学作品在他们那里,不是感受、体悟、赏鉴的文本,而是学科内容和学术对象。对于学院派批评来说,打开一部作品的正确方式,不是融入其中品鉴语感语调、情感情绪,而是冷峻而缜密地强调材料、考据,竭泽而渔的方法,四平八稳的行文。它的研究兴趣和讨论重点,不是对人的血肉情感的再次触摸,而是强调对某个问题的再次梳理与发现,以及这个梳理和发现在学术链上的精准定位。

作为新文学全面西化的产物,文学研究学科化、标准化的产物,其教学、传播和从具体到抽象的学术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对于文本初心的疏离和忽略。学院批评在文学演进过程当中有效地实现了新文学的经典化,其体量的庞大,学科化的平台和机制作用显著;其学理性,以及作者的纵深专业背景与深厚学养素质,原本都应该成为探讨研究作家作品时候的天然优势。然而,学院派批评发展到今天,呈现出显而易见的弊端,这大概也来自一些异化的畸变之象:充斥各种学术期刊的学术八股,职称指挥棒下的论文学术流水线,只有“内部流通价值”,完全丢弃了文学批评的基本有效性,甚至冲击着学院派文学批评的存在价值与合理性。当然这就涉及到当下中国高校的科研体系和学术制度的根本问题,文学批评的很多问题之所在,其实也是时代大问题的局部反应。

文本范式和文体,当然不是仅仅作为形式而存在,甚至可以说批评文体的选择和实践,事实上包含了写作者基本的文学观——把文学看作什么,当作什么?文学,最首要的关切,最本质的属性,是人,关乎人的生活、经验、情感、血肉和气息。而上述当下文学批评的“无文”之境与“无人”之境,说得刻薄点,正在把文学批评畸变成屠龙之技——这技艺愈发娴熟、精巧,经过百般改进与演练,但是,龙呢?龙在哪里?文学批评的真正有效性在哪里?

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关系,往往被表述为鸟之双翼、车之两轮。须知,鸟之翱翔与车之驰骋,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两个轮子步调协调、一双翅膀节奏合拍。而重建当代文学批评的有效性,重回文学本身,既是当下文学现场的急切现实需要,更是一种重建中国式文学文化批评的自信探索和实践。就我个人的文学价值观和审美偏好来说,理想的当代文学批评,至少要包含这样几个要素:及物,有效,在场。

如果说文学创作是一种分享,是写作者经由语言文字在向他人和世界分享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想,那么,文学批评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分享,阅读中的且喜且嗔,被击中的灵魂或被唤起的内心,以及会心、惶惑、疑难,缠绕交融着自己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批评者在这个过程中反观自己——用独特的个人语调来呈现个人眼光,分享阅读和自己。一篇优秀的、有效的文学批评,应该与我们当下真实的现实经验和内心生活发生真正的关切和关联;它所发现、探讨甚至貌似解决了的问题,应该与今日中国人的现实境遇和精神状态相呼应。

文章来源:《数理化学习》 网址: http://www.slhxxzz.cn/qikandaodu/2020/0713/366.html



上一篇:养生:勤奋而不过度
下一篇:当语文学科遭遇算法时代 ——从2018年一道高

数理化学习投稿 | 数理化学习编辑部| 数理化学习版面费 | 数理化学习论文发表 | 数理化学习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数理化学习》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