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寻找知识背后的道理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实践与思(2)

来源:数理化学习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5 10:3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师:你明白“4+1+7”的道理吗? 生9:就是把百位、十位、个位上的数除以3之后剩下的数加起来,如果这个和是3的倍数,原来的数就是3的倍数。 师:现在
师:你明白“4+1+7”的道理吗?

生9:就是把百位、十位、个位上的数除以3之后剩下的数加起来,如果这个和是3的倍数,原来的数就是3的倍数。

师:现在大家明白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 整除为什么要看各位上数的和的道理了吗?

……

【教学思考】

著名教育学家派珀特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不擅记花草的名字,他看着一朵花,使劲地想名字,就是想不起来。直到有一天,他换了一种办法:先从花的名字开始,想为什么这个名字适合这朵花。很快他就能流利地说出各种花的名字。”因此,关于知识,最根本的问题是,我们向知识寻求什么?

1.善学者尽其理

《荀子·大略》有言:“善学者尽其理。”“2、3、5 的倍数的特征”属于数论部分,与“2、5 的倍数的特征”相比较,3的倍数的特征更隐蔽,这或许就是几乎所有的教材对此回避的重要原因。

张卓玉先生曾说,每个学科的教材都存在两个版本,一个是体现学科知识体系的有形的版本,一个是品质、思想、故事构成的无形的版本。回想以前的课堂,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引导学生观察、猜想,总结出3的倍数的特征,而没有就这一知识进行深层次的追问与探究。这种基于实际情境给出结论的做法,极易让学生形成“数学知识是由具体实际问题简单归纳出来的”的认识。好的数学教育,要回到思维原点处,挖掘学科知识背后的学科观念、思想方法,并在课堂中以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

上述教学片段中,在“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要看各个数位上数的和”这个核心问题的引领下,学生通过举例分析、独立思考、动手实验、合作探究,借助小棒图、方格图等直观材料以及数的组成等材料,逐步明白“各个数位上数的和就是各个数位上的数除以3所得余数的和”,从规律的浅表走向内核,探明知识背后的道理,将数学学习引向数学精神、数学理性与数学思想的深处。

2.知识背后有什么?

纵观人类发展史,任何知识都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都蕴含着特定的思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人类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文化价值观念、文化精神等组成了知识的内核。因此,知识的背后是对符号知识的超越和追问,是对知识所隐含的思想、意义、思维方式的深层追问。

“3的倍数的特征不再只看个位,而要看各个数位上数的和”,尽管书上“你知道吗?”运用举例的方法说得非常具体详尽,可学生就是疑惑不解。究其原因,3的倍数特征的道理涉及了位值概念,而位值概念比较抽象。化抽象为具体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数形结合。教师只有巧妙地引导学生借用小棒、方格图等自主探究,直观地看出判断15 是不是3 的倍数时“1+5”中的“1”不是十位上的“1”,而是十位上的“10”除以3 所得的余数,即“1 根小棒”,这个余数恰好与十位上的数字相同;判断243 是不是 3 的倍数时“2+4+3”中的“2”、“4”、“3”分别是百位上的“2”、十位上的“4”除以3 所得的余数和个位上的“3”,即“百位上是几,三个三个地分就剩几;十位上是几,三个三个地分就剩几,分完以后剩下的数与数位上的数是一样的,所以可以把“3的倍数的特征”归纳为“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

知识是一粒种子,具有生长的力量。“拆数再除”化隐为显,直指问题的本质,把3的倍数特征的道理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智慧的启迪、精神的滋养和生长的力量。

文章来源:《数理化学习》 网址: http://www.slhxxzz.cn/qikandaodu/2021/0305/591.html



上一篇:发展读图能力探究数学数理
下一篇:柳宗悦民艺思想中的数理观

数理化学习投稿 | 数理化学习编辑部| 数理化学习版面费 | 数理化学习论文发表 | 数理化学习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数理化学习》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