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当语文学科遭遇算法时代 ——从2018年一道高(2)

来源:数理化学习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17 17:4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然而,90年代的学风仍在暗中发生着变化,原因却在于另一个维度,那就是人文科学领域中的学科分治。90年代中期以后,职业研究者的学术活动日渐从所

然而,90年代的学风仍在暗中发生着变化,原因却在于另一个维度,那就是人文科学领域中的学科分治。90年代中期以后,职业研究者的学术活动日渐从所谓的“文化批评”当中独立出来,转而追求价值中立和学术规范化[5]。从学科角度来说,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人文科学领域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系统化的研究规范,并且表现出同国际学术接轨的强烈愿望。这些学科的研究把原来普通人心目中笼统地划归为文科、文学、哲学的内容做了细分。所谓学科分治,意味着学科的专门化和独立的倾向,这是真正“溶解”或“稀释”80年代思维方式的“溶剂”。那种在大学里把文科等同于中文系和历史系的时代在90年代末悄然落幕。

但是,90年代中期以后的这种变化,对大学中文系和中学语文学科的影响却非常有限。首先是因为,如前所述,单就文学批评领域而言,80年代和90年代一脉相承,故而中学语文倒是很容易把“人文精神”的概念融入自身。其次,大学中文系在学科分治中的角色,是努力构建自身的专业独立性,从而维护文学解释的学科价值;避免诸如心理学式的解读、社会学式的解读等倾向。这种努力在90年代表现为对“文学性”的讨论和对“纯文学”概念的热衷[6]。就中学语文教育而言,由于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师都是中文系的毕业生,它很自然地受到中文系思维方式的辖制。同时,中学的学科分类法也没有给文科的学科分治留下什么空间。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对阅读和写作材料的基本处理方式仍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80年代的思维模式(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上海语文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中录入的参考文献大部分都是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文学评论文章)。当然,中小学教育的保守性通常也是可以理解的,由于力图把中国文化中相对比较稳定的部分传递给涉世未深的孩子,在这方面潮流前沿往往具有不稳定性,甚至有些观点的价值立场还有待明辨,中小学教育一般来说不应该承担这样的风险。

1.3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文科和语文学科

90年代后期人文学科自治的形势已经非常明朗,知识分子大都从身份焦虑中走了出来[5],文学则放弃了早年那种雄心勃勃地将自己视为全面的社会认识、文化批评和伦理关怀的载体的倾向,更乐于把自己构建成为一门独立的关于文本艺术和文本审美的学科。尽管人们大都没有放弃“文学即人学”这一基本理念,但是就人文诸学科而言,又有哪一门不是“人学”呢?所以文学理论和批评的自我限制带有保护和捍卫自身的研究领域、抵制被“溶解”的意义,“纯文学”这个概念强烈地显示了这种内在的诉求。这一方向在最近20年始终没有变化。进入新世纪以来,极为重要和深远的影响还来自于互联网的强势崛起。网络媒介使得知识传播的速度大幅提升,成本大幅降低,视窗成为了一扇真正可以让普通人看世界的窗。这样,多元的世界和人生一览无遗,知识界无法再把持文化传播的方向。80年代的理想主义其实是一种“一元论”,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恢复这种“一元论”思维就更无可能了。另一方面,网络媒体的开放性也催生了一批网络作家。这些网络写手的作品内容纷繁芜杂,水准参差不齐,对个别作者的评价也往往存有争议。但是令许多人意想不到的是,文学并未如先前有些人担忧的那样在功利化的氛围中日趋衰落,反而以另一种形式繁荣起来。

在这个大背景之下,中小学语文学科的地位显得多少有一点尴尬,因为它仍然保持着其原有的综合性特点。事实上,它不仅与中学物理、数学一类理科不同,而且与历史、政治也有差异。由于并不与高校的学科设置对应(参见第3部分),严格来说它就不能算是哪个学科的基础部分,也不能算作专业文学评论的简化。刚从中文系毕业的大学生,如果从事语文教师的行业,就会发现在大学课程中学习的内容,很难直接与中学课程进行对接。因为文学批评的方式是思辨的、多样化的和不稳定的。它同中学阶段要求的确定性不相容。特别是中学教育依赖于标准化考试作为评判机制,对于这样的考试来说,总是要有一个相对一致的评分标准。80年代模式的大一统文科思维,事实上有利于在一张语文试卷中为涉及到的问题建立统一的衡量尺度(无论这种尺度有多么含糊)。除了教学内容同考试的匹配之外,很难回答如下问题:语文课程究竟是如何为受教育者提供未来生活的知识或思维基础的?这同语文学科自身缺乏现代学科特质有关,它因而很难从比如语言学和文学批评这样的学科的发展中直接获益。问题最为深刻的一面还在于,社会思想的变迁也是人们世界图景的改变,这种改变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由语言(概念化体系)来包装的。就这一点而言,语文课程的反应是迟钝、拘谨和犹豫的,它很少尝试处理当下媒体中的信息,不主动帮助青少年解决网络阅读的问题,毋宁说语文在真正面对当下的语文现象时显得缺乏信心。这同语文课程学科在基础的方法论方面的薄弱也不无关系。

文章来源:《数理化学习》 网址: http://www.slhxxzz.cn/qikandaodu/2020/0717/374.html



上一篇:作为写作的文学批评
下一篇:人文教育 未来可期

数理化学习投稿 | 数理化学习编辑部| 数理化学习版面费 | 数理化学习论文发表 | 数理化学习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数理化学习》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