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数理视野中的西方本体论与先验论(2)

来源:数理化学习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28 15: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本文不介入“译名”之争论,求其“近似—相通”即可(即遵守译文之通识)。“名不正则言不顺”,这是带有根本性质的学理。但当“名”无法“正”时

本文不介入“译名”之争论,求其“近似—相通”即可(即遵守译文之通识)。“名不正则言不顺”,这是带有根本性质的学理。但当“名”无法“正”时(译文之相互转换必然有之),则应改攻坚战为游击战,以游击战(注释/解说)达到目的。笔者在撰写此长篇论文时最为戒备的是卷入一种无聊的争论中(有人说中国的学问是“商榷”的学问)。故在开篇之前,特附这话外之音以明吾意焉。

一、巡视西方本体论在当代中国的“殖民”过程与效应

在展开正题之前,对“本体论”术语在现当代中国流行的历史过程,必须作简单的说明与挑示,否则,质难者会误认为是诬辞。下面所述之六点,正反互渗,贯成一气:陈康之谨严性——熊十力的反思与否弃——钱穆/牟宗三在“五伦之道”上的分析所露出的理论“底盘”——海外华人学者成中英的“本体诠释圆环”——李泽厚的“人类学本体论”——当代学人的使用本体论概念之壮观。后三者大有以“本体论”“包打天下”的理论勇气,前二者则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牟宗三则身粘两边,他以“道德实体”为一大缺口,闯开了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大门,也为本体论“包打天下”之理论功能提供了若干契机。下面即分别略说其功过或问题。

(一)大体上说,现当代的老一辈学人,极少谈及这种飘忽不定的学问(熊十力称为“不能说”的学问),若谈及则令其确定不移,尽量避免与汉语“音—义”之联想造成误差,故陈康则把ontology直接音译为“翁侘罗己”,把Sein音译为“洒殷”,*参见王太庆 等编:《陈康:论希腊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467、469页。以免和中国体用论中的“体—本体”和常说的“存在”相混、相联相粘,此即把其“音—义”之固定通道夯实不移,不让其有滑动的可能性(因为中国当代学人望文生义者极多)。

(二)熊十力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也在大力提倡“本体宇宙论—宇宙本体论”的学问,但受到梁漱溟、马一浮、欧阳竟无的强烈反对,熊氏后来反思说:“我的作书,确是要以哲学的方式建立一套宇宙论。这个建立起来,然后好谈身心性命切实功夫……我一向感觉中国学校的占势力者,都不承认国学是学问。身心性命这些名词他讨厌,再无可引他作此功夫,我确是病心在此,所以专心闭户,想建立一套理论(宇宙论/本体论),这衰的苦况无可求旁人了解……我的脑瓜子用得太苦,太耗亏,人有些病态,显然明著。”*参见熊十力:《熊十力论学书札》,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第209页。这是熊十力于1958年6月25日给梁漱溟的信。此时,他的心血之作《体用论》经过近20年的反复煎熬,终于面世,他在书中以“大海与众沤”的比喻关系(大海为体,众沤为用),彻底地抛弃了“宇宙论/本体论”。他把本体论作为一门“不能说”的学问。以上引文反映了熊氏之目的,是为了“好谈身心性命”之学;是出于卫护国学性灵的慈母心,读之令人感慨嘘唏。他的反思是真诚而痛苦的。这实际上是中西文化的一场大厮杀。但熊氏之深刻教训,并未引起大陆当代理论家的注意,更没引起海外华人理论家的反思。熊十力是中国古学的一大重镇(是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等人之师爷),避开他只有吃大亏,乱闯死胡同而已。这多少有点像郑昕说的不能绕开康德一样:“超过康德可能有新哲学,掠过康德,只能有坏哲学。”仿此,“超过熊十力,可能有新的体用论,掠过熊十力,只能有坏的体用论(或宇宙论/本体论)”。

(三)笔者认为,对中国文化之本性、本色、本义,于中西比照中,把握得最为准确且言说方式不受污染,固守国学性灵而又贡献最大者,还是钱穆(1895—1990);对中西文化形态之大别,在基本性质与路向上、尤其在理论框架上,厘析得清楚明白而又贡献最大者还是牟宗三(1909—1995)。但钱、牟二人可说是前后两代人,毕生“法术”不一样,但都是血泪学问,丝毫没有“混”和“骗”的成分,即使暂时游离了其学术主轴,发生了偏颇,也不掩其用心之诚与敬,绝不损其大师之本色。他们在中国文化的特质(西方是向外的逐物哲学,中国是心性的向内反思哲学)理解上,相同的地方很多,但也有很大的差异。以下面之例子为证。五伦之道,是中国心性之大道,亦是中国之“道”的核心,如何审视五伦之道,即可见出论者关于中国文化的功夫及其理论依据的全部底蕴。钱氏曰:“中国全部文化传统,乃尽在此五伦中(A)。五伦实只一心,曰爱,曰敬。非此爱敬之心,则不得有五伦。中国提倡五伦,亦只在教人实践修行此爱敬之心而止。人之同具此一分爱敬心,则人道已尽。一切事变,皆以此一分爱敬心应之,更复何事(B)。此一心爱敬,中国人则称之曰德。志于道,则必据于德。明于德,即所以行其道。道属公,而德则私。非有私德,何来公道?(C)”。*参见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86页。钱氏此观点成熟于1952年,面世是1955年。钱氏之A、B、C三点,把中国五伦之道已说得极为透彻而周圆了,也极为通俗易懂,其理论依据全在孔孟儒学中,并无西方洋货羼杂在内,属“纯酒”。在这里要强调一点,即20世纪40年代,钱氏在其论著中也偶尔使用过“本体论”概念。但在其晚年失明后的《晚学盲言》中,又彻底地否弃了它(此书可看作是钱氏一生的学术总结与中西全盘反思的最后结晶)。钱曰“更如希腊有哲学,乃为人生要求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之一项学问。但也不本之于内,而主向外寻觅,乃有宇宙论形而上学(含本体论)等讨论(A)。而在中国则无之。中国所谓一天人,合内外,仍主反就己心自找出路。故《论语》论仁,孔子并未把自己意见组织成一套仁的哲学来自我发挥,只就其门人随问随答,留待问者自悟自定。儒家如此,道家亦然(B)。凡属中国思想,都不独立成哲学一门,亦并不讲究逻辑,强人服从。但由此却正见其自信之深(C)”。*参见钱穆:《晚学盲言》(上),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第390页。引文中之ABC三点,体现了钱氏之大卓识。A点说西方“不本于内,而主向外”,故有宇宙论、形而上学(本体论)等问题。B点说中土没有这类“向外”求人生的学问,只反诸己寻出路。《论语》之仁学,不是理论哲学,而是践仁之功夫论,重于自悟自定。C点概言凡中国思想,都出于“自信之深”,无需逻辑之推演,弄成为一门独立之哲学。

文章来源:《数理化学习》 网址: http://www.slhxxzz.cn/qikandaodu/2021/0728/711.html



上一篇:周易数理是什么
下一篇:自然和自然观兼论哲理数理和物理认识论逐级发

数理化学习投稿 | 数理化学习编辑部| 数理化学习版面费 | 数理化学习论文发表 | 数理化学习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数理化学习》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