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数理视野中的西方本体论与先验论(7)

来源:数理化学习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28 15: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把ontology翻译成本体论,不管其恰当到什么程度,妥帖到何等地步,但由于其与体用论中之“体—本体”粘连,或说与中国文化之大义相粘连,故在中国人

把ontology翻译成本体论,不管其恰当到什么程度,妥帖到何等地步,但由于其与体用论中之“体—本体”粘连,或说与中国文化之大义相粘连,故在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中,极难“夯定”其西方之本义,且必然发生“嬗变”,偏离西方原义越来越远。不难想象,如果把当下学界最热门、最流行的口号,重新以陈康的方法去“夯定”它(即共知的音译。因为只有音才是拼音文字的真相和灵魂。还它本来面目,让它从汉字语义域中退场,切断一切望文生义的牵连瓜葛),其效应肯定收缩,且有强其回到其本义的可能性。试看下列例子:

本体诠释圆环……→……………………翁侘(罗己)诠释圆环

中国哲学本体论…………………………中国哲学翁侘罗己

人类学本体论……………………………人类学翁侘罗己

工具本体论………………………………工具翁侘罗己

情本体论…………………………………情翁侘罗己

历史本体论………………………………历史翁侘罗己

实践本体论……→………………………实践翁侘罗己

艺术本体论………………………………艺术翁侘罗己

美学本体论………………………………美学翁侘罗己

…… ……

对以上之共知音译一旦有了共知、共识(正如当今流行的“拜拜”一样),我想谁还靠“粘连义”来“打开门路”,那就不那么容易了,起码能让读者识别到这个“翁侘罗己”是西方人的东西,绝非中土所有,因而便堵塞了中土体用论中“体—本体”所带来的意外收获,令其禁闭在大西洋之彼岸。若再有人说我的哲学是“××翁侘罗己”,即岂非笑话乎?有了这个大界限,则可以防止中西相混,从而把中土体用论中的“体—本体”和西方形而上学中的“翁侘罗己”严格区分开来。在这个问题上,目下中国理论家趁此模糊相混之势而“顺手牵羊”者不在少数,故而日益造成学界的混乱。故在他们的大著中,“本体—本体论”是一个概念,网罗中西,混而不分。在此情势中,欲再来真正客观地研究西方之ontology几乎已属不可能,欲再来真正客观地研究中土体用中之“体—本体”,则“混淆”之意识极浓。其结果则是“两败俱伤”。当年陈康对ontology译名的考虑,是建基于他对西方哲学极有深度的研究,尤其是古希腊哲学,而且对西方人的这个“翁侘罗己”的本义及近代义也有十分周全的识别、考虑(尤其译名)。他当年在西方留学,师从的是德国大理论家哈德曼,而这个哈德曼又正是研究“ontology-Sein”领域与问题的专家,且创立学说开拓新思潮。故陈康以“翁侘罗己—洒殷”之汉语音译来对待“ontology-Sein”问题,是极为谨严的。顺便说说,尚有一个Being的问题,也希望有一个共识的汉语时译。此外老一辈学人、大师,都极重视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公用术语之汉语音译问题,例如朱光潜以汉语音译“伊斯特惕克”来译西文之“sthetik”(美学)。这和陈康的“夯定”意识是一样的。其实,我们早已有了共识的先例,例如现在哲学界流行的译音“隐德莱希”(潜能、动力)与“逻各斯”(智思理性),早已通行无阻。鉴于音译之谨严性,故夯实了其义之限制通道,再也难于粘连中文之义而“顺手牵羊”、谋其私利。以老一辈学人的“夯定”意识来对待西方那些带有普遍性的哲学问题之术语,应当是一种范式。有了这个范式,一方面,可以避免过多的费时耗力而作用不大的争论;另一方面,又可以此范式之汉语音译强化读者的中西区别意识,严防意识中(语义中)的“借东风”、“顺手牵羊”。这便是上文所说的“译文诚可贵,注释价更高”的真本事了。

故本篇论文的题旨,严格地说,也只不过是一种“注释”而已。

二、西方哲学本体论诞生的数理背景

西方哲学是逐物之哲学,而非心性人生之哲学。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开端便苦心寻求世界由何种东西构成(古希腊神话曰:“人类永远记住了他们是由什么物质造成的”),其发生之起点和契机是什么,此即追求世界(物)之起源与起点问题,亦曰“本体论问题”。这是对峙于“无”的“有”之问题(物只能从“有物”中生成,绝不会从“无物”中生成),它包孕于形而上学(物理学之后)中。只有到沃尔夫时代,哲学借助于数学之确实性、明晰性,才开拓出“本体论”来。黑格尔称之为“有”之抽象的形而上学。“有”而非“无”,这才是本体论的实质性问题,这个对峙于“无”的“有”才是西方哲学发生的真正起点与契机。我们必须把此等问题置于西方哲学史的长河中加以透视、筛选,才能弄清其来龙去脉,及其显露自身真相的过程,此即在几何学—微积分中,确证那个“有”(点)之存在过程。故数学逻辑是西方哲学运思的轴心,亦是本体论从思辨之形而上学中剥离出来的过程。

文章来源:《数理化学习》 网址: http://www.slhxxzz.cn/qikandaodu/2021/0728/711.html



上一篇:周易数理是什么
下一篇:自然和自然观兼论哲理数理和物理认识论逐级发

数理化学习投稿 | 数理化学习编辑部| 数理化学习版面费 | 数理化学习论文发表 | 数理化学习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数理化学习》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